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授牌仪式。

电影年会成果展示

教师表演《追寻中国红》

韶山红色研学活动
通讯员 周梅芳 肖华
清晨的阳光洒在岳塘区湘机小学教育集团的“日出东方”毛主席浮雕上,学生们围在浮雕前热烈交流。“你们看,毛主席远望的姿势,和电影《开国大典》里一模一样!”孩子们兴奋地比对浮雕与电影中的经典画面,在真实与艺术的交融中,感受开国领袖的崇高气度。此时,校园广播正播放《东方红》,与《建党伟业》的历史画面遥相呼应。在这里,红色电影早已跨越银幕的界限,化作润泽心灵的清泉,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作为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案例一等奖的获得者,湘机小学教育集团以红色电影为桥梁,围绕“光影育心·价值引领”“银幕导航·成长赋能”“电影润德·知行融合”三大核心,编撰《毛泽东思想红色电影集》,构建“环境融情—观影触情—主题共情—课程寄情—实践移情”五维育人体系,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创新之路,真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学校负责人表示:“红色电影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红色电影教育,让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环境浸润: 红色光影织就校园精神图谱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校园名人园,它和哪一部红色电影的镜头相呼应?”湘机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班主任手持激光笔,精准串联历史细节与电影艺术。孩子们认真观察名人园,与电影画面一一对照。
这样的教学场景,是学校“环境浸润”工程的生动写照。学校充分发挥伟人故里的地理优势,将红色电影元素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学楼走廊里,“红色电影长廊”精心布置,展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经典影片的剧照与历史背景;教室图书角设有“红色电影读物专区”,陈列相关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就连校园地面的游戏图案,也巧妙设计为“共产党百年历程”,让学生在游戏中铭记革命岁月。
为深化体验,学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规划“重走毛主席之路”亲子研学路线。该路线串联毛泽东故居、秋收起义纪念馆等12处红色遗址,结合《秋收起义》《井冈山》等影片设置任务打卡点。同时开展“三个一”工程:采访一位革命后代、收集一件老物件故事、创作一幅红色主题画。这些充满情感的作品,让红色记忆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观影触情: 阶梯式观影唤醒情感共鸣
“如果伍万里选择留在鸭绿江边,故事会怎么发展?”湘机小学教育集团五年级学生观看《长津湖》时,有孩子提出这样的假设。这不是普通的观影活动,而是一堂精心设计的电影德育课。观影前,教师发放“抗美援朝知识卡”;观影中,在关键情节暂停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冰雕连’战士临终紧握的枪,象征什么?”观影后,学生分组讨论,撰写“给伍万里的一封信”、创作手抄报,优秀作品在全校展出。
学校从众多红色电影中精选60部经典,编纂《红色电影》校本教材,按历史脉络分为“开天辟地”“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解放风云”等七大单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观影教学模式。
低年级学生开展亲子共赏与创意手工活动。例如,观看《闪闪的红星》后,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红星挎包”;“角色扮演日”中,模仿潘冬子、王二小等经典形象,拍摄微电影。这些活动富有趣味,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红色精神。
高年级学生则开展研讨式观影与思辨实践。观看《跨过鸭绿江》时,教师提出更具思辨性的问题:“抗美援朝精神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课后组织“模拟联合国”辩论会,探讨“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设计跨学科任务,如结合数学课统计“上甘岭战役弹药消耗量”,绘制“战略资源分析图”。
通过分层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低年级学生从喜欢电影走向理解英雄,高年级学生从分析历史迈向反思现实,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
主题共情: 沉浸体验铸牢家国精神坐标
湘机小学教育集团打破零散观影模式,结合重大历史节点,精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影片,配套开发“电影+党史”学习包,引导学生从“碎片化”学习转向“系统化”认知。学生不仅是观看者,更是积极参与者。通过设立“红色电影解说员”“小导播”等岗位,学生参与影片剪辑与解说;开展“电影里的数学”活动,计算《四渡赤水》中红军的行军路线与时间;与市博物馆合作,培训“小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建国大典》的历史细节。
“孩子看完《觉醒年代》,主动和我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该校五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感慨道。“光影中的英雄,将永远指引我前行。”一位毕业生的留言,道出红色电影教育的真谛。这种深度情感体验,让红色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更令人欣喜的是,学校通过“家庭红色观影日”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写观影日记。同时成立“红色基因家长委员会”,组织“重走长征路”亲子徒步等活动,推动学生从“情感认同”走向“行为自觉”。
课程寄情: 全课程融合绘出红色教育经纬
在湘机小学教育集团,红色教育如经纬交织,贯穿全课程。语文课上,学生品读红色诗词,感悟革命情怀;数学课中,通过计算物资分配,体会战争年代的智慧;科学课上,研究红色历史中的科技创新;美术课上,绘制革命场景,传承红色基因……而劳动教育,则是其中最生动的实践篇章。
作为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学校以“红色电影+劳动教育”为双翼,专门开辟“红色劳动基地”,设有南泥湾开荒区、长征菜园、军工制造坊等特色区域。每月“电影角色劳动日”,学生化身小农夫,在南泥湾开荒区种植辣椒、南瓜,重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辛与喜悦;在长征菜园挖掘野菜,体验“与天斗其乐无穷”的乐观;在军工制造坊制作竹制工具,感悟“人民战争”中的创造智慧。
此外,学校将红色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开展“家庭红色责任田”计划,鼓励亲子共耕红色作物;组织“社区红色工匠”行动,设计红色微景观;举办“银幕下的对话”论坛,邀请老红军后代共话革命年代的劳动智慧。在这里,红色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全课程融合、全方位浸润的生动实践。
实践移情: 知行合一赓续红色基因
2023年12月,全国电影课第十二次研讨会在湘机小学教育集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两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电影成果展示活动。师生们通过主题讲座、课堂展示、器乐演奏、朗诵以及歌舞表演等形式,全面展示学校红色电影德育教育方面的成果和成效。
学校“电影艺术节”里,学生看电影、评电影、画电影、唱电影、学电影、演电影……他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创作者与组织者。他们设计会徽、吉祥物、服装道具,自编、自导、自演红色电影,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艺术创作,使校园成为展示才华、涵养品德的大课堂。
学生观看红色爱国影片,了解英雄先烈的光辉事迹,深化对党史党情的认识,在影片中寻找最鲜艳的中国红,开展观影立德系列活动。近日学校公众号上展示了学生“家国同框拍瞬间”“巧思叶绘中华图”“妙笔绘就爱国情”等特色作业。学生在复刻电影场景的同时,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劳动。开展“雷锋式校园服务岗”劳动,学生自主认领“走廊保洁岗”“食堂助餐岗”“低年级辅导岗”,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
这些实践活动带来显著的育人成效。据学校调查,参与红色电影实践的学生在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在爱国情怀、文明遵纪、自立自强、友善品性等方面得到显著升华。
【结语】
湘机小学教育集团深入开展《运用毛泽东思想红色电影促进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基于优秀影视资源的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德育创新路径。红色电影从银幕影像转化为学生心中的信仰,最终落实为日常行为。全国教育技术电影专业委员会考察该校后评价:“湘机小学的成功实践表明,红色电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情感渲染,而是系统的价值观培育。当红色基因以创新方式融入教育全过程,便能焕发强大的育人力量。”
未来,湘机小学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红色电影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计划与更多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开发沉浸式电影教育课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红色电影虚拟体验馆;加强家校社联动,形成更完善的红色教育网络。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所学校的红色电影教育必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责编:周冠成
来源:湘潭日报
“面包妈妈”黄文韬:身残志坚勇闯创业路 用双手揉出生活的甜
老细屋里&崔老板蟹钳:强特色、优服务、树标杆,推动“吃在湘潭”品牌火起来
书香岳塘:畅游书籍的海洋——小谷吖循环书仓
禁烧秸秆护生态 巧用废料变资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