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罗纳新
2025年湘潭市第三中学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我们这一届1985年的高中毕业生,也恰逢毕业四十周年。我们这一届赶上了三中首届三年制高中,在三中校园里当了两年“老大”,到目前为止,整体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应该在三中历届学生中堪称佼佼者。
四十年前,三中的校门藏在菊花塘苗圃茂密的苗木林后面,整个校园仿佛与尘世隔绝了,显得格外静谧而安宁。有一条稍宽敞的水泥路从三中公交站可以转进来,而更多的同学偏爱从2-3米高的苗木(好像当年樟树苗是最多的)间的小路穿行,这条小路不仅快捷便利,还能在四季的更迭中,感受着苗圃里的苗木与我们一同成长的气息。走进校门,是正对着图书馆的一条“康庄大道”,左边是乒乓球场地、寄宿生楼、食堂、教工宿舍等,道路尽头右拐就是主教学楼--三中红楼,红楼的东头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运动场,承载着我们的汗水与欢乐;西头则是见证我们高中三年寒窗苦读的三层教学楼。
那时候的三中,初中一般有7个班,高中开学是6个班。我们这一届初中是143--149班,1982年秋季开学时,高中是92--97班。当时,能到三中来就读高中的学生,约有三成左右是从外校考入的,本校能直升高中的同学也颇为不易。然而,更具挑战性的还在后面。高中分了快、慢班(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重点班、普通班),高一时92班是快班,93班是次快班,其他4个班是慢班;高一进高二时文理分科,明确93班是文科班,92、97班是两个平行快班,95、96班是慢班,94班没了;高二进高三时,93班仍是文科班,快班只剩一个92班了,95、96班不变,97班又没了。感觉当时学校领导似乎还是蛮赶时髦的,将尾数4、7的班级给裁掉了;高考前的一个多月还有预考,还要淘汰一批,真正能够参加高考的应届生跟高一进校时比较,剩下不到一半了。高中三年读下来,能够始终在一个班的同学真是难得。每一次的班次调整,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既有欢笑,也有泪水。那些高二时从92班分到97班的尖子生们,在同学聚会时常常提及此事,即便是年过半百,仍难以释怀。如今以成年人的视角看,应该都能理解,高考就是指挥棒,升学率才是硬指标,当年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着实不易啊。
当年,三中的教学质量在湘潭河东地区名列前茅,而且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后来,随着大企业子弟中学的崛起,社会中学教学质量有所下滑,县域中学的蓬勃发展更是给城市中学带来冲击,三中亦难幸免。我们这一届高考应届生有14名同学考取了本科院校,如考入南开大学的孙永莲、浙江大学的郭波等,在录取率还是个位数的年代,是非常出色的成绩,而且那时候的复读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直是三中短板的文科,也有2名同学考上了本科,还诞生了当年全省高考作文状元王胜平,50分的作文得了48分,《湘潭日报》专刊刊登了这篇作文。我们的学长们据说也有过全省高考数学第二、一届高考4个物理100的佳绩,学弟学妹们也还有考取顶级高校的个例,但整体学习成绩,我们这一届应当是最为突出的。应届生中还有一批同学进入了专科、中专院校继续学习,后来通过复读、委培等途径,还有很多同学圆了大学梦。
高中三年,每年都调班,幸运的是几位班主任老师和主要的科任老师基本没有变动。92班班主任一直是数学老师胡国芳,93班班主任一直是语文老师陶杰,95班一直是罗利华老师、96班一直是左新平老师。老师们的精业敬业、严管厚爱、言传身教都一点一滴地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有一件叛逆的趣事值得一提。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勤工俭学办企业,我们读高三时,学校在校园西南角的空地上办了一家化工厂,电解氯化钾生产氯酸钾(制造烟花鞭炮的一种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中有大量氯气需要排放,每天下午排气时,直接将废气排到石灰水池子里,氯气经常逸散到空中,遇到风向“合适”的时候,教学楼里的师生们就很难坚持下去。终于,由我们这一届的寄宿生牵头,将几百名同学签名的、声讨校办工厂环境污染影响教学的“大字报”贴到了校园橱窗显著位置,引起了轰动。同时,要求文科班同学给湘潭日报社写了举报信。事件很快就平息了,但巧的是,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竟然是“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气体...。请考生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呼吁解决”。
我们这一届的体育也是成绩斐然,吴琨的男子长跑、谭波的女子短跑都是全市第一,创造了当时的全市纪录。周小芳的女子乒乓球,把男同学打得都抬不起头,到2021年在陕西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还夺得50岁年龄组单打冠军。高三那年的学校运动会上,92班创造了一届运动会一个班团体总分205分的奇迹。我们对球类运动,都很热爱,大部分男同学对足球更是痴迷,然而也在毕业季承受了人生成长路上最初的失望和痛楚。“国足黑色519事件”就发生在我们预考的前夜,在前一年刚刚获得亚洲杯亚军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竟然在首都北京主场以1:2负于香港队。这一夜,许多球迷同学都是守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寄宿生同学好多都爬学校围墙出去到就近的同学家观赛。这一夜,国足让全国球迷大失所望,中国球迷从此踏上了苦涩无奈的追随之路。第二天开始的预考,不少男同学似乎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迷迷糊糊也算考完了,当成绩出来时,把老师们急坏了,理科前20名仅仅3、4个男同学。还好,我们没有被国足的厄运持续拖累,一个多月后的高考,男女同学的成绩大致平衡了,只是让老师们,尤其是胡国芳老师虚惊了一场。
我们这一届在三中校园里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文艺活动,应该是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的文艺汇演。这是家乡伟人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一个整生,学校举办了大型文艺汇演,正值我们刚进高二,刚当“老大”,积极性很高,经过精心排练,多个节目获奖,其中双簧节目《晚自习》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赢得一等奖。这个时候的奇志、大兵应该还没有组合,还没有演双簧吧。
高中三年几乎没有什么校外活动,只记得有一次,学校分年级组织到雨湖公园看菊展,是湘潭市的第一次大型菊展,菊花品种繁多,确实很美很壮观,同学们大开眼界。有一些兴致不高的男同学,很快就看完了,早早地在公园门口等候回家。这时,有几辆小轿车过来,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事后方知是开国将军中的唯一女将军李贞。这事,让大家津津乐道了几十年。
寄宿生是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当时寄宿的基本要求是需要转乘两次公交车来上学的才能寄宿,比如说从板塘铺坐五路公交车到建设路口后可以走路到学校的,则一般不允许寄宿;马家河、竹埠港的同学,要先坐七路、八路公交车再转乘五路来校,则可以寄宿。对高二、高三学生或快班学生适当放宽了一些,以方便学习。晚自习是相对宽松的时段,校园周边的同学也有不少晚餐后过来的,有班主任或值班老师管着,感觉学习效率还是蛮好的。即使天气炎热,女同学白天上学是极少有穿裙子的,但到了热天晚自习的时候,好像是不约而同、争奇斗艳地都穿上了裙子,这样的话,学习兴趣和效果自然提高了。到了高三学习紧张时期,晚自习结束,教室里的日光灯统一关闭后,有同学带来了插线板,用上100瓦的大灯泡,还想继续学习的同学又再聚到讲台前面用功,经常是午夜后再回寝室。回想起那时候晚自习教室里的灯光就好像是人生的希望,只是管寄宿生的张剑龙老师相当严厉,生怕这群24小时在校热血少年谈情说爱、惹出事端。
寄宿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每周伙食费有五块钱也就足够了,“今天又是一份腌菜汤”成了大家的口头禅,甚至惬意的、亦或是有心无心的写到作文里。其实,那时候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食堂伙食也就是填填肚子,周末回家同学们都会“恶补”,周六晚上这一餐都能干掉七八碗米饭。在校期间,腌菜汤依然是有吸引力的。有一次,一间男寝室的一个同学扬言可以“一口气做20个俯卧撑”(当时体育成绩测评满分是13个),同寝室的其他七人一致认为不可能,便以每人一份腌菜汤为赌注,随即这位同学迅速开始做起来了,做到第20个撑起来的时候,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七人一致认定是两口气做完的,最后不了了之,但可见“人多力量大”呀。
同学们还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相互之间起诨名。语文课上,那个半夜来偷鸡的周扒皮姓周,班上那位周同学被叫做“叫鸡”;物理课上,邓文萼老师在讲力学分析电线杆的受力,一位瘦高同学被称为“杆子”;体育课上,打篮球总是要转一圈再投篮的同学被叫做“车车”;头发粗直的被叫做“刷哥”,姓娄的被叫做“炉锅”,嗲声嗲气的女生被叫做“丫丫”,不幸被老师把名字中的“钧”读作“钓”的成了“钓哥”,数不胜数,这些诨名都成了大家的终身名片。
我们这一届,喝足了腌菜汤,带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和殷殷嘱托,以及属于我们自己的诨名,告别了三中,踏上了漫漫人生旅途,在求学和就业的路上努力前行,在改革和新时代的浪潮中拼搏奋进。那时候,我们就业是真的幸运,大中专院校甚至电大、职大、技校毕业后都是可以分配正式工作的。即使没有继续升学,还有一些同学直接通过招干考试可以轻松入围,进入税务、银行、法院、城管等单位工作。还有企业招工招干的,还有可以在父母单位抵职的,还有开始自己做生意的,总之是不必担心没有事做。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一届已近花甲之年,女同学好多都退休了。高中阶段的同学,进进出出有三四百人(若算上初中阶段的,应该会有差不多六百人),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老师们的率先垂范和谆谆教诲,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毕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培育了朴素坚毅的品质。我们这一届在各行各业中百花齐放,有上市公司总裁,有国企民企高管,有不少名师名医,有厅级处级干部十余人,在岳塘区政府工作的就有5人,都已经是四级调研员以上的职级,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和传承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难免也有英年早逝的同学,但至今好像没有一个违法犯罪的,这或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美好的师恩报答。
去年杨梅洲大桥落成,紧挨着学校北面的围墙,拉通了一条宽阔的城市主干道,为母校七十华诞做了最好的铺垫。我们这一届,毕业至今已四十年,回顾过往,感慨万千。昔日寂静的菊花塘苗圃早已经成了今天喧嚣的菊花塘公园。而如今我们自己的孩子,好多已成年成家,还出了一位男子网球专业赛的全国冠军;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年龄大的也快赶上我们那时的年龄,要读初中了。母校三中七十周年校庆,不仅是学校的盛事,同时也是我们这一届的盛事,更是全体三中校友的节日。让我们能相聚一起,重温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衷心希望母校以杨梅洲大桥通车和此次校庆为契机,把握天时地利,发扬优良传统,提升教学品质,再创辉煌。
责编:陶妞
来源:岳塘新闻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我”和岳塘的故事|蔡蔡和大乔:返乡青年 逐梦“绿心”沃野
“我”和岳塘的故事|朱大可: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小巨人”
岳塘区“我爱湘潭我的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活动启动
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世外桃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区:欢天喜地闹元宵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