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塘融媒10月10日讯(记者 唐思雯)“以前一到傍晚,菜地里就冒黑烟,窗户都不敢开。现在好了,空气清新,走路都舒服多了!”家住晓塘中路附近的居民李阿姨看着如今整洁有序的菜地,难掩满意。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岳塘区书院路街道历时半年针对城郊接合部菜地露天焚烧难题,打出的一套“超前部署、精准宣教、立体巡查、源头治理”组合拳。截至今年8月,街道已实现辖区菜地焚烧现象根本性好转。
菜地露天焚烧是影响空气质量与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其中,书院路街道晓塘中路50余亩菜地更是“硬骨头”。街道负责人介绍,这片菜地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涉及30余户村民及20余户外来居民,“种植主体多元,环保意识参差不齐,加上基础设施薄弱,露天焚烧秸秆、垃圾成了顽疾,不仅污染空气,还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
“要治顽疾,必须摒弃‘临时突击’的被动思维。”街道负责人表示,书院路街道自今年2月起便提前谋划,召开禁燃禁烧专题工作会议,梳理菜地分布、种植主体构成及焚烧高发时段等关键信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我们重点锁定6-10月焚烧高发期,将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解到每个部门、社区和网格员,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
“一开始我们也不理解,秸秆不烧怎么处理?”村民张师傅坦言,最初对禁烧政策有抵触。为解开种植户的思想疙瘩,街道创新宣教方式,联合葩金合作社精准锁定15个村民组种植户,通过播放宣传片、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剖析露天焚烧的危害。“工作人员还带着无人机航拍图上门,指着我们的菜地讲政策,连相关处罚条款都讲得明明白白。”张师傅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烧不得”,还主动当起了“监督员”。
此外,街道党员、环保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队,还把“田间课堂”搬到菜地里。“巡查时看到菜农在劳作,就递上宣传册,用大白话讲禁烧要求。”志愿者小陈说,这种“面对面”的宣传,比贴海报、发通知更有效,“菜农们听得懂、能接受,慢慢就从‘要我禁’变成了‘我要禁’。”
为守住禁烧成果,街道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立体巡查网络。在晓塘中路菜地,巡查人员正沿着划分好的网格路线巡查,“非高发期我们每天定期巡查,6-10月高发期,不仅增加人手,还加密频次,傍晚、凌晨这些易焚烧时段更是重点盯防。”巡查员展示着手机里的巡查反馈群,“我们发现火点第一时间扑灭,遇到焚烧行为当场制止、现场教育。”
“光‘堵’不行,还得‘疏’,从源头消除焚烧诱因。”街道负责人说,前期,街道联合城管部门对晓塘中路菜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61处违规棚点、6处旱厕,“我们还根据菜农需求,建了16处标准化工具房,方便大家存放农具,菜地周边装了竹篱笆,环境一下子整洁了不少。”
针对秸秆“无处去”的核心难题,街道更是下足功夫。“我们定期排查秸秆堆放点,建立台账,让菜农把秸秆运到指定地点,再由街道统一清运处置。”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优化治理措施,巩固禁烧成果,守护好周边环境。
责编:陶妞
来源:岳塘新闻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面包妈妈”黄文韬:身残志坚勇闯创业路 用双手揉出生活的甜
老细屋里&崔老板蟹钳:强特色、优服务、树标杆,推动“吃在湘潭”品牌火起来
书香岳塘:畅游书籍的海洋——小谷吖循环书仓
禁烧秸秆护生态 巧用废料变资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