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多起学生溺亡事件再次以尖锐的痛感撞击公众神经:7月15日,某地三名少年在水库边拍照时不慎滑入深水,全部遇难;7月19日,两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同伴,反被暗流卷走。悲剧重复上演,暴露出防溺水工作的三大短板:家庭监护“断档”、公共水域“裸泳”、安全教育“纸上谈兵”。防溺水不是季节性口号,而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家长必须摒弃“孩子大了自然会照顾自己”的侥幸心理。统计显示,九成以上未成年人溺水发生在脱离监护人视线的两小时之内。家长要把“四知道”刻进日常:知道孩子去哪里、和谁去、干什么、何时回。同时,社区应建立“邻里守护”微信群,发动退休教师、志愿者在重点时段对河湖岸线进行巡查,形成“人盯人”的柔性防护网。
公共水域管理不能再“靠天收”。不少事发地虽设有“水深危险”警示牌,却没有救生圈、救生绳、救生竿“三件套”,更没有巡查人员。水利部门应牵头建立“水域身份证”制度,对所有开放性水体进行风险评级,高风险区域必须加装视频监控和自动报警装置,并接入110平台,实现“技防+人防”双保险。
安全教育必须从“知识灌输”转向“技能实训”。学校每学期应至少开设4课时的“情境式”防溺水课堂:让学生穿戴救生衣体验暗流冲击,用脸盆模拟呛水窒息,用绳索练习抛投救援,真正把“叫、叫、伸、抛、划”五字诀转化为肌肉记忆。同时,教育、财政、体育等部门应联合实施“乡村泳池计划”,把游泳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确保每个孩子毕业前掌握200米不间断游泳和50米负重踩水两项技能。
生命无法重来,警钟必须长鸣。防溺水不能停留在“发通知、喊口号”,而要落实到每一次巡查、每一根救生竿、每一堂实训课。只有让安全成为习惯,悲剧才不会成为循环。
责编:周冠成
来源:南县融媒体中心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我”和岳塘的故事|蔡蔡和大乔:返乡青年 逐梦“绿心”沃野
“我”和岳塘的故事|朱大可: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小巨人”
岳塘区“我爱湘潭我的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活动启动
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世外桃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区:欢天喜地闹元宵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