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D·S·H图书馆课程:滴水湖学校打造阅读育人新生态
2025-10-31 09:14:05          来源:湘潭日报 | 编辑:周冠成 |         

文/成布华 马溪

走进岳塘区滴水湖学校的图书馆,很难不被眼前的场景打动:低年级的孩子围坐在一起,用稚嫩的声音朗读自创的童诗;中年级的学生正分组排练他们改编的《小红帽》剧本;高年级的“小研究员”则在白板前激烈讨论《西游记》中的人物命运……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而是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生长中心”。

这一切,源于滴水湖学校近年来倾力打造的“D·S·H图书馆课程”。在“双减”与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滴水湖学校没有停留在“减负”表层,而是以“全学科阅读”为引擎,推动一场静悄悄而又深刻的育人变革。

从“读一本书”到“读一个世界”

“我们不只是教孩子读书,而是教他们通过阅读,理解生活、联结世界。”滴水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该校D·S·H课程的初心。

这一课程从三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育人逻辑。目标上,对应中文“读(Du)-书(Shu)-好(Hao)”的闭环结构,体现“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育人追求,也对应“双减”背景下“减少(Decrease)-独特(Special)-融合(Harmony)”的政策导向,契合“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理论维度上,对应的是Discover(发现)-Share(分享)-Harvest(收获)。聚焦学习过程的认知逻辑,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建构者;实践上,推动“Design(设计)-Show(展示)-Harmony(协同)”,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突出学生主体性与育人协同性,破解阅读“落地难”问题。其中,Design环节让学生从“阅读完成者”变为“设计者”;Show环节构建分级展示体系,让素养发展可视化;Harmony环节搭建“主题式阅读活动”及“大阅读+学科”的协同网络,各部门协同,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融合任务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过去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现在,它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该校一名科学老师说道。正如这位老师所言,滴水湖学校“D·S·H图书馆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素养课程,是学校“五育并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学科阅读的重要载体,旨在培养善于学习、勇于探究、充满人文精神的终身学习者。

六年一贯,阅读力与成长力同频共振

滴水湖学校“D·S·H图书馆课程”基于六大阅读主题——“童诗韵、绘本乐、童话趣、经典雅、神话奇、名著美”,构建起与学段适配、与教材关联、与素养适切的核心素养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并贯穿小学六年:

低年级孩子围绕“童诗韵、绘本乐”主题,在童诗与绘本中感受语言之美,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具体表现为:阅读能力上,能朗读童谣、创作绘本故事情节;实践能力上,能完成简单的“主题式”融合任务,能参与简单的“大阅读+学科”的实践活动;素养发展上,能通过借阅图书、“亲子共读”培养阅读兴趣,通过“生生互读”学会与同伴分享阅读感受。

中年级学生围绕“童话趣、经典雅”主题,走进童话与经典,学习梳理情节、提出问题,在“阅读—探究—表达”中形成思维习惯。其中,阅读能力上,每周课外阅读不少于3小时,能梳理童话人物关系,开展经典主题阅读;实践能力上,能提炼出作品中的核心探究问题,完成较复杂的“主题式”融合任务,能参与较复杂的“大阅读+学科”的实践活动;素养发展上,形成“阅读-探究-表达”的关联思维,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多重任务,提升能力,确保阅读与学科学习同频共振。

高年级学生围绕“神话奇、名著美”主题,在思辨与创造中走向深度学习。阅读能力上,能深度研读神话、名著文本,撰写读后感或研究报告,辨别不同版本名著差异;实践能力上,能主导复杂的“主题式”融合任务,能参与复杂的“大阅读+学科”的实践活动;素养发展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在活动策划中建立社会责任意识,为初中深度学习积累探究方法。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上所有学段目标发源于语文教材,横向关联“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纵向衔接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确保阅读课程与学科教学同频共振。

从“课堂”到“日常”,构建无边界学习场

“D·S·H图书馆课程”的落地,离不开三个阶段的扎实推进,由此构建起滴水湖学校“全天候开放”的阅读育人新生态,实现了D·S·H图书馆课程育人的全域覆盖和全员发展。

萌芽期——主题融合,点燃兴趣。

主题式融合活动是D·S·H图书馆课程的“萌芽期”,学校围绕“童诗韵、绘本乐、童话趣、经典雅、神话奇、名著美”六大主题,聚焦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对阅读任务进行系统的结构化设计。基本构建了“主题——探究——成果”的课程范式,以及“阅读——分享——创作——展示”的任务机制,两者让“主题式”图书馆活动课程形成了有机整体。

这一阶段,学校结合学段认知规律设计差异化实践,案例覆盖全学段且特色鲜明。比如,二年级学生读完《牛郎织女》绘本后,不是简单写读后感,而是化身“民间故事推广人”:有的设计人物名片,有的用泥塑再现经典场景,有的录制“最美童声”讲故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三年级学生曾集体实施“穿越童话镇”阅读计划,在精读《格林童话》后,分组改编《小红帽》剧本,语文教师指导台词创作,音乐教师设计背景音乐,最终在“小水滴剧场”多次展演,学生参与率高,形成“阅读—创作—展示”的完整闭环;五年级游园会从活动构思、过程策划、徽标设计、场馆布置、后期推广,全程由学生主导,教师退居幕后。全年级四百余名学生,基于合作的不同角色分工,学生们发挥特长,挑战短板,实现双向成长、学习增值。

生长期——学科协同,打破壁垒。

跨学科实践是D·S·H课程的“生长期”。一方面,学校依托原有的活动资源,确立“大阅读+”的核心元素,联动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设计跨学科课例,凸显“打破学科壁垒”的特点。例如,学校从课程资源中攫取“东坡文化”为“大阅读+”的核心元素。在“东坡文化”这一专题中,语文课写美食说明书,英语课演情景剧,数学课算“东坡田”面积,科学课做酿酒实验……阅读成为连接各学科的纽带,知识在融合中变得立体而鲜活。另一方面,学校将阅读作为各学科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引入与学科知识紧密关联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拓宽学科知识视野,凸显“学科协同育人”的特点。

辐射期——时空开放,人人皆学。

随着学校二期图书馆的建成,滴水湖学校的图书馆不再只是“借书的地方”,而是全天候开放的“学习综合体”。通过对图书馆实行管理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开放,该校的D·S·H课程体系已将图书馆从传统的辅助性机构,升级为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全面发展素养的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与创意中心。“我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目前,滴水湖学校组建了“小水滴图书馆志愿者”团队,由3-6年级学生担任,负责图书整理、借阅登记、活动引导。空间上,图书馆被有效划为四大功能区满足不同需求:阅读区安静思考,探究区小组讨论,展示区呈现成果,体验区亲子共读。同时,学校打破传统图书馆“定时开放”模式,打造“时时可阅读”的阅读生态。教学日期间,图书馆早晨提前开放,不错过晨读时间;课间保持开放,鼓励学生“微阅读”;放学后延时开放,成为孩子们最佳的探究时间;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有选择地开放,推动D·S·H图书馆课程的辐射推广。

守护每一份成长:从“看不见”到“可测量”

为让阅读成长清晰可见,滴水湖学校构建了“过程—成果—综合”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并配以具体工具与标准,使原本“看不见”的阅读素养变得真实可感、有据可依。

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阅读进程档案袋”,完整记录阅读足迹。档案中既有前期的“思维线”材料,如阅读记录表、思维导图;也有中期的“能力面”呈现,如海报、剧本等作品;还包括后期的“发展体”反思,如活动总结。同时,学校优化“阅读存折”,增设“主题式任务记录栏”,由家长协助确认孩子在家的阅读与实践情况,形成家校协同的评价闭环。

在成果性评价方面,学校针对六大阅读主题,制定了差异化的“主题阅读评分标准”。评价不再由教师独揽,而是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学生自评占20%,同伴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在综合性评价方面,学校推出跨学科实践“星级认证”制度,设立“一星(参与)—二星(完成)—三星(创新)”三级体系。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可获得一星,优质完成可得二星,展现原创成果则可获得最高的三星认证。该认证不仅与“图书馆课程结业证书”挂钩,还关联“阅读之星”“五好学生”等校级荣誉,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创新”维度,切实增强了评价的激励价值与现实意义。“孩子拿到‘三星认证’时那份自豪,是任何分数都给不了的。”该校一名班主任这样评价。

结语:

在滴水湖学校,阅读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一项额外的任务,而是一种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它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让成长自然地展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赋能。而阅读,正是唤醒心灵、赋能未来最温柔也最有力的方式。如今,滴水湖学校D·S·H课程仍在不断生长。它或许还不够完美,但它所指向的方向——让每个孩子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

责编:周冠成

来源:湘潭日报

岳塘要闻
视频精选
精选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