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莲城e评:以银发+传统为钥,打造扩内需新支点
2025-10-23 15:46:58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 编辑:周冠成 |         

文/唐竞茜

提起重阳节,人们总将其与“登高赏菊”的古韵、“敬老孝亲”的温情绑定,视之为承载记忆的文化符号。可在如今的经济版图里,这个千年节日已跳出“情怀圈”——它以银发消费为引擎、以传统习俗为纽带,成为扩内需、稳就业、助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把“短期热闹”变成了“长期实效”。

银发消费“破圈”,打开内需市场“新蓝海”。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经济”早已不是“小众市场”,而是撬动内需的“大块头”。以往提到老年消费,总绕不开“保健品、医疗器械”,但如今的重阳消费场景已经“破圈”,老年群体既有“智慧养老”需求,也有“品质养老”追求。从经济逻辑看,重阳激发的银发消费,精准契合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向。它不是“一次性脉冲消费”,而是“可持续需求”:老年人对健康、陪伴、品质生活的追求,能持续带动医疗健康、文旅服务、家居家电等多个产业链发展。正如网友所言“爸妈现在比我们还会网购”,这种“银发购买力”的释放,不仅让内需市场更有“温度”,更让经济增长添了“厚度”。

习俗经济“焕新”,激活传统产业“新活力”。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正在成为带动产业转型的“催化剂”。过去,“登高赏菊”只是简单的民俗活动,如今延伸出“习俗+产业”的新玩法:菊花种植从观赏用转向全产业链开发,菊花茶、菊花糕、菊花精油等衍生品走进商超;“茱萸文化”从“符号象征”变成“文创产品”,茱萸香囊、茱萸主题首饰成为年轻人送给长辈的“网红礼物”。这种习俗经济的焕新,本质是“传统文化赋能现代产业”,让老产业有了“新卖点”,让传统手艺有了“新市场”。正如经济领域常说的“文化是最好的‘附加值’”,重阳习俗的“经济化表达”,让传统产业跳出“同质化竞争”,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孝老经济“发力”,搭建稳就业“新平台”。重阳节倡导的“敬老孝亲”理念,催生出大量新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重要补充。过去“孝老服务”多限于家庭,如今已形成“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需求催生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孝老策划咨询岗位,以及银发消费相关的电商主播、老年旅游管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师等新兴职业。这些岗位多属于服务业,技能门槛包容性强,既缓解就业压力,又优化就业结构。数据显示,仅重阳前,全国相关孝老服务岗位需求同比上升,“节日带动+常态需求”模式让“稳就业”实现长期可持续。

重阳节的经济价值,不靠“节日营销”噱头,而源于对“人”的关注——满足老年人需求、传承传统文化、创造就业岗位。从银发消费扩内需,到习俗经济促转型,再到孝老服务稳就业,重阳“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也是传统文化赋能现代经济的实践,让节日成为经济发展“加分项”。


责编:周冠成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岳塘要闻
视频精选
精选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