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子学堂”到大桥学校
2021-11-19 10:41:22          来源:岳塘新闻网 | 编辑:唐思雯 |         

1946年,抗日战争硝烟散去,蒋介石政府尚未发动全面内战,全国迎来一段短暂的和平期。百废待举,教育优先,民国湘潭县政府在“板子学堂”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于东坪镇东侧(今湘潭一大桥引桥河堤下)创办——“国立太坪街小学”,校园面积约1300平方米,校舍10间,即今天岳塘区大桥学样的前身。

当时政治黑暗,贪官横行,挪用或贪没教育经费的事情屡见不鲜,教师地位低下,殴打教师毁坏学校事件频发,民国《大公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花石筹整专员贪没学款案”、“县府职员擅捕教员案”、“暴徒捣毁临湘小学案”等,教育几无净土。加之官商勾结,致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湘潭全境爆发学校停课、老师讨薪潮。民国《湖南日报》披露,1946年,湘潭城区四镇保校教师三个月“仅领薪法币一万二千元,忍饥授课”(注:《湘潭修志有关史料汇编》记载:“民国五年()1946年)五月米价每石法币四万一二千元。”),“多次集体请愿未果,被迫全体停课”。1947年12月,休学近一年的湘潭小学生打出横幅“教师要饭吃,我们要书读”,上街游行请愿。

在这一背景下,太平街小学举步维艰,教育规模小,水平低下,直至新中国成立,学校才步入发展正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大力教育,普及“扫盲运动”,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太平街小学蓬勃发展,规模已达六个班,教师15名,学生三百余人。1961年10月1日,湘江一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桥头张灯结彩,两岸万人攒动,从此,停车待渡成为历史,湘潭天堑化为通途。为纪念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立太平街小学”更名为“大桥完小,拥有了一个响亮而有历史深意的名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修筑湘潭河东大堤,市政府将大桥完小迁至三角坪(现妇保健院旁),校园面积扩至4500余平方米,校舍近2000平方米,教学规模跃升至12个班近500学生,在当时河东地区公办小学中,校园校舍及办学规模仅次于东坪小学,位居第二。

二十世纪末,城市中心开始东移,大桥学校生源急剧攀升,湘潭市政府作出果断战略决策,借“两基”建设东风,再次易址重建大桥学校。1999年,新校园落成,依悠悠湘水,偎宝塔秀岭,总面各16800平方米,校舍5700平方米,设计教学规模18个班900学生,学校规划布局,校园校舍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实现跨越发展,跻身全区一流行列。

大桥学校的发展,与国运民生紧紧相连,走过了风雨飘摇的民国,见证了十年文化革命的浩劫。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奋进,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腾飞,经湘潭市、岳塘区政府的着力打造,真正成为了一座“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七彩虹桥”。

责编:唐思雯

来源:岳塘新闻网

岳塘要闻
视频精选
精选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