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嘉仪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近段时间,围绕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讨论热度不断。不久之前就曾有官媒发文批评网游“精神鸦片”,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次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的出台,既是对热点关切的郑重回应,也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应尽之责。其实,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进行干预早有规定,从实名认证到限制时长,从游戏内容审核到开启青少年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现象依然存在。
身份识别是网游防沉迷系统落地遇到的最大难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游戏公司早已推出防沉迷系统,但是许多青少年仍然有各种办法逃避系统监控。如在相关平台上,孩子可以轻松用家长身份注册登录,绕过限制。有的平台虽然已经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卸载重装,就能恢复原样。更为严重的是,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的买卖成为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此前《新京报》就曾报道过,一位家长在《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中绑定了儿子的游戏账号,并启用“家长模式”。如果孩子的在线时长超过规定时间,系统就会阻止登录,但是这位家长发现孩子并未受到系统监管。原因就在于购买和冒用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在一些未成年网游玩家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尽管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在一些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依然存在大量租号卖号的服务。
由此可见,法律的出台只是一个方面,如何严格地执行落实才是真正的关键。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未严格落实的游戏企业依法严肃处理。游戏平台仍然需要不断查找技术漏洞,探索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更加精准识别未成年用户。相关社交、电商平台更要履行好监管责任,对买卖账号等灰色产业重拳出击。唯有履行好检查、监管等配套措施,才能将青少年网游防沉迷的保护网络织牢织密。
除此之外,青少年防沉迷,不只是网游企业“技术责任”的问题,更应思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责任”。无论防沉迷系统再怎么升级,技术再怎么先进,也总有可能被破解。让青少年不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毒瘾”中,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起到劝导与示范作用,如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的选择;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与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学校则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教导孩子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观、是非观。堵不如疏,在探索各种限制性减法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教会孩子们自律自制、综合认知的能力。唯有如此,网络游戏或刷短视频等网上休闲娱乐手段才不会成为危害孩子成长的“毒药”。
责编:陶妞
来源:岳塘新闻网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我”和岳塘的故事|蔡蔡和大乔:返乡青年 逐梦“绿心”沃野
“我”和岳塘的故事|朱大可: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小巨人”
岳塘区“我爱湘潭我的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活动启动
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世外桃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区:欢天喜地闹元宵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