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代传承人肖亮在现炒荷塘土鸡。(本报记者 李新辉 摄)
鲜香热辣的荷塘土鸡端上桌来,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部活着的湘潭美食史。
“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在湘潭,提起宴席上的鸡,人们总会第一个想到“荷塘土鸡”。这道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美味,历经128年风雨、四代人的匠心传承,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湘潭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2020年,荷塘土鸡制作技艺被列入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评“湖南老字号”,让这道地方名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切,离不开第四代传承人肖亮的坚守、突破与创新。
肖亮介绍,地处湘潭城东郊的荷塘乡,村民历来以农耕和家禽养殖为生。因春夏交接季节多雨潮湿,当地人喜欢在三伏天吃伏鸡以祛除寒气,自古流传着“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的俗语。这一饮食习惯,为荷塘土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荷塘土鸡源起可追溯至1897年。”肖亮说,创始人戴运山是岳塘区荷塘街道五爱村人,自小习厨艺,是当地有名的乡厨。他善于琢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药膳土鸡”“剁椒炒鸡”“茶油焖土鸡”的做法。
因选材本土荷塘乡散养土鸡,工法独特、风味鲜明,乡民亲切称之为“荷塘土鸡”。自此,一味风靡乡里的传奇菜肴,悄然诞生。
荷塘土鸡四代传承,代代出新。
第二代传人戴定军、戴爱华创办了迎春酒家,让荷塘土鸡从乡间灶头登入大堂雅间;第三代传人刘秀英一直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传习;第四代传人肖亮则以传承为己任,广拜师门,系统学习湘菜技艺,推动技艺普及与革新。
肖亮自幼在舅爷爷戴定军的迎春酒家耳濡目染。“学艺先练基本功,杀鸡拔毛,三年学徒,经手活鸡超10万只。”他说,厨艺之道,在于胆大心细、常思常新,守正亦要出新。
2000年起,肖亮正式投身湘菜系统学习,广拜名师,先是拜颜宏为师,又得肖厚培真传,然后拜入许菊云门下。他将湘菜百家之长融于一道鸡中,逐渐形成个人风格,获多位大师赞誉。
2012年,肖亮创立雨湖区小亮荷塘土鸡店,年客流量达15万人次。
借金霞一块宝地,还洛口四季繁荣。2019年,荷塘土鸡金霞山分店开业,主打“餐饮院子风”,再掀热潮,累计接待20万名食客。
如今,肖亮创立了荷塘土鸡餐饮股份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品牌化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大大提升了技艺和传承水平。
2024年,肖亮在建设南路又开一家店。开业后的8个月,每天都要排队六七十桌。至此,荷塘土鸡已有4家店,员工上百人,厨师40多人。
肖亮还创办传习所,亲授技艺,培养厨者25人。他系统梳理项目源流,制订保护计划,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除经典“茶油焖鸡”“药膳炖鸡”,还有“椒香热鳜鱼”“海参全家福”“马家河黑山羊”“剁辣椒炒鸡”等特色菜,款款皆是匠心之作。
秋分进补,食鸡正当时。肖亮说,“秋分吃鸡补身”是民间传统,意为迎冬蓄力。鸡肉细腻鲜美、营养丰富,乃节气食养之上选。
秋分时节,在岳塘区荷塘土鸡建南店内,肖亮手起刀落,不到一分钟,一只整鸡便变成大小均匀的细条。柴火燃起,茶油入锅,姜片爆香,鸡块下锅翻炒,淋上白醋、白酒去腥增香,加入祖传秘制高汤慢煨。
行云流水间,一道香飘四溢的茶油焖鸡便大功告成。
金黄的汤汁里,荷塘土鸡香气四溢,用筷子轻轻一拨,鸡肉便分离开来,入口鲜香滑嫩,带着茶油特有的清香和剁椒的鲜辣。
荷塘土鸡,这道百年风味,在肖亮手中既承老味,又添新韵。它不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段文化、一缕乡愁、一个关于坚守与开拓的时代故事。
责编:周冠成
来源:湘潭日报
“面包妈妈”黄文韬:身残志坚勇闯创业路 用双手揉出生活的甜
老细屋里&崔老板蟹钳:强特色、优服务、树标杆,推动“吃在湘潭”品牌火起来
书香岳塘:畅游书籍的海洋——小谷吖循环书仓
禁烧秸秆护生态 巧用废料变资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下载APP
分享到